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傳承中醫(yī)藥精神 弘揚中醫(yī)藥文化之名方篇:溫膽湯

溫膽湯,中醫(yī)方劑名,出自南宋陳言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為祛痰劑,具有理氣化痰,和胃利膽之功效。主治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臨床常用于治療神經(jīng)官能癥、急慢性胃炎等。

溫膽湯

圖編者按

  溫膽湯,中醫(yī)方劑名,出自南宋陳言所著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為祛痰劑,具有理氣化痰,和胃利膽之功效。歌訣:“溫膽夏茹枳陳助,佐以茯草姜棗煮,理氣化痰利膽胃,膽郁痰擾諸證除。”主治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臨床常用于治療神經(jīng)官能癥、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支氣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綜合征、癲癇等屬膽郁痰擾者。

溫膽湯的組成和用法

溫膽湯1

溫膽湯的組成。(圖源于網(wǎng)絡(luò))

  組成: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

  用量:半夏、竹茹、枳實各二兩,陳皮三兩,炙甘草一兩,茯苓一兩半。

  用法:上銼為散。每服12g,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F(xiàn)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棗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溫膽湯的功效和方義

  功用: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主治: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方義:本方證多因素體膽氣不足,復(fù)由情志不遂,膽失疏泄,氣郁生痰,痰濁內(nèi)擾,膽胃不和所致。膽為清凈之府,性喜寧謐而惡煩擾。若膽為邪擾,失其寧謐,則膽怯易驚、心煩不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膽胃不和,胃失和降,則嘔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竅,則可發(fā)為眩暈,甚至癲癇。治宜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方中半夏辛溫,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為君藥。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半夏與竹茹相伍,一溫一涼,化痰和胃,止嘔除煩之功備;陳皮辛苦溫,理氣行滯,燥濕化痰;枳實辛苦微寒,降氣導(dǎo)滯,消痰除痞。陳皮與枳實相合,亦為一溫一涼,而理氣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棗調(diào)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為使,調(diào)和諸藥。

溫膽湯的配伍特點和運用

炙甘草

炙甘草。(圖源于網(wǎng)絡(luò))

  配伍特點:綜合全方,半夏、陳皮、生姜偏溫,竹茹、枳實偏涼,溫涼兼進(jìn),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氣化痰以和胃,胃氣和降則膽郁得舒,痰濁得去則膽無邪擾,如是則復(fù)其寧謐,諸癥自愈。

  運用:本方為治療膽郁痰擾所致不眠、驚悸、嘔吐以及眩暈、癲癇證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心煩不寐,眩悸嘔惡,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若心熱煩甚者,加黃連、山梔、豆豉以清熱除煩;失眠者,加琥珀粉、遠(yuǎn)志以寧心安神;驚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蠣、生龍齒以重鎮(zhèn)定驚;嘔吐呃逆者,酌加蘇葉或梗、枇杷葉、旋覆花以降逆止嘔;眩暈,可加天麻、鉤藤以平肝熄風(fēng);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fēng)止痙。

溫膽湯的禁忌

  1、雖然溫膽湯針對醫(yī)治痰熱,蓄積量造成的嘔吐腹脹,眩暈,咳嗽咳痰功效好,但對于寒性體質(zhì),或者是痰濕體質(zhì)不要選用。

  2、對有表證、虛寒證和陰虛證的人不能夠服用,常見原因如下:

  表證患者:不能服用溫膽湯,因為溫膽湯不治療表證,治療表證應(yīng)用具有解表作用的藥物;

  陰虛證患者:表現(xiàn)為明顯的口干、大便干燥,舌頭沒有舌苔或者出現(xiàn)地圖舌,甚至舌面上有裂紋,屬于陰虛證,不能夠服用溫膽湯;

  虛寒證患者:可以表現(xiàn)為發(fā)涼、怕冷等癥狀,針對虛寒證應(yīng)該采用溫陽散寒的方法進(jìn)行治療。

  3、孕婦、中藥材過敏癥狀、小腿肚下列皮膚有創(chuàng)口者、月經(jīng)量大的女士生理期禁止使用。

  4、溫膽湯由于是多種多樣中藥材配搭而成,因而在服食的情況下不建議再服用相同效果或是相同種類的中藥方劑,以防影響藥效。

溫膽湯附方——十味溫膽湯

  十味溫膽湯。出自《世醫(yī)得效方》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枳實(去瓤,切,麩炒)、陳皮(去白)各90g,白茯苓(去皮)45g,酸棗仁(微炒)、大遠(yuǎn)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各30g,北五味子、熟地黃(切,酒炒)、條參各30g,粉草15g。

  用法:上銼散,每服12g,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不以時服。

  功用:益氣養(yǎng)血,化痰寧心。

  主治:心膽虛怯,痰濁內(nèi)擾證。觸事易驚,驚悸不眠,夜多惡夢,短氣自汗,耳鳴目眩,四肢浮腫,飲食無味,胸中煩悶,坐臥不安,舌淡苔膩,脈沉緩。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十味溫膽湯即由本方減去竹茹,加入益氣養(yǎng)血,寧心安神的人參、熟地、五味子、酸棗仁、遠(yuǎn)志而成,適用于心膽虛怯,痰濁內(nèi)擾,神志不寧諸癥。

傳說故事

  半夏的由來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之前,有一個姑娘叫做白霞。有一天,她去田野里割草,偶然間挖出了一塊長在地下的植物的塊莖,因為白霞十分饑餓,所以就試著將這個植物塊莖放進(jìn)了嘴里食用,想著可以用來充饑??墒钦l知吃完了就開始嘔吐,于是她趕快吃生姜來止嘔,沒想到吃完之后,女子很久都沒有治好的咳嗽竟然痊愈了。在這之后,白霞就開始用這種塊莖與生姜一同熬湯,送給鄉(xiāng)親們,幫助他們治療咳嗽,效果非常好。

  由于這種塊莖的漿液非常豐富,所以需要多次清洗。有一次白霞在幫鄉(xiāng)親們清洗藥的時候,不小心掉進(jìn)了河里,因此喪命。人們?yōu)榱司拺堰@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就把這種藥稱為白霞,后來漸漸地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植物一般在夏秋時節(jié)采摘,就逐漸的改稱為半夏了。

  茯苓的傳說

b8014a90f603738d59f9303cbe1bb051f819ec79

茯苓。(圖源于網(wǎng)絡(luò))

  傳說從前有一個員外,生有一女名叫小玲,家有一個幫工叫小伏。小玲長大了,她見小伏聰明能干,誠實上進(jìn),就悄悄愛上了他。不料此事被員外發(fā)覺,員外當(dāng)然不悅,認(rèn)為貧富懸殊,豈能聯(lián)姻 ! 于是托媒,想趁早把小玲許配給一富家子弟。小玲和小伏得知后,兩人就從家里逃出,住進(jìn)一個小山村。

  由于小玲得了風(fēng)濕病,常常臥床不起,小伏日夜照顧她。有一天,小伏進(jìn)山為小玲采藥,忽見前面有只野兔,他挽弓一箭射中兔子后腿,野兔拖著受傷的腿仍向前跑,小伏緊迫不舍,追到一片被砍伐的松林開闊地,忽然兔子不見了。他四處尋找,發(fā)現(xiàn)在一棵松樹樁旁,一個形大似球的東西上插著他的那支箭。于是小伏拔起箭,棕黑色球體表皮裂口處,白似番薯。他驚奇地把這種東西挖回家,燒了一鍋,當(dāng)作番薯,和小玲吃個精光。不料第二天,小玲覺得身體舒服多了。小伏非常高興,并經(jīng)常挖些這東西給小玲吃,小玲的風(fēng)濕病也漸漸痊愈了。因為這種藥是小伏和小玲第一次發(fā)現(xiàn)的,后人就稱之為“茯苓”了。

  枳實的傳說

枳實

枳實。(圖源于網(wǎng)絡(luò))

  相傳,古時候有一老婆婆,丈夫早死,無兒無女,認(rèn)了一位年輕美麗的姑娘做義女,相依為命。姑娘上山采藥時偶遇一位賣貨郎,由于天色已晚,貨郎就在她家借宿一晚。老媽見他們郎情妾意的,就幫他們牽線,不久就成了親。因為沒有經(jīng)過當(dāng)?shù)赝了镜呐鷾?zhǔn),于是土司準(zhǔn)備上門抓人了。原來,這位姑娘是山中的仙子,早有準(zhǔn)備。她告訴丈夫,土司的夫人產(chǎn)子后一直腹痛,只要把后山的枳實樹,取其果實,再加一些芍藥,服用后自可痊愈,再向夫人求情,事情就有轉(zhuǎn)機(jī)。丈夫依計行事,土司夫人吃了藥后,果然靈驗,土司也就放過了他們。

 ?。ㄙY料綜合百度百科、大眾養(yǎng)生網(wǎng)及網(wǎng)絡(luò))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