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什區(qū)第一小學學生在搬運沙柳。受訪者供圖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qū)東部的沙地上,上百名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在垂直高度近200米高的沙坡上一字排開,一個接一個傳遞著沙柳、紗網等埋設沙障所需的物資……這是康巴什區(qū)第一小學“紅領巾”治理荒漠綜合實踐課程上的場景。
毛烏素沙地約占鄂爾多斯市土地總面積的28.78%,庫布其沙漠則占19.17%。每年春季,鄂爾多斯都會被風沙侵擾。
康巴什區(qū)第一小學校長王蕾蕾說,起初設置這門實踐課程也是因為沙塵天氣,“政府還有社會各界人士一直致力于治沙,我覺得孩子們也有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責任和義務,我們一直提倡學生的發(fā)展應該是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經過多方申請和協調,王蕾蕾的想法得到當地政府大力支持,近千畝沙地被劃撥作為實踐基地。
有了實踐基地,要如何設計課程內容?課程組最初的想法是在基地種樹,進行沙生植物科普教育。但在實地考察后,課程組發(fā)現基地的沙地坡度非常大,車輛根本開不上去,靠人力運輸樹苗也遠超學生的能力范圍?;刂車鷽]有可以引流灌溉的水源,即便是栽種,樹苗也極難成活。
就在課程設置一籌莫展之時,王蕾蕾結識了鄂爾多斯生態(tài)環(huán)境職業(yè)學院研究沙生植物培植的任昱博士,學校聘請了任昱擔任課程指導顧問。在對實踐基地進行調研后,任昱發(fā)現基地長了很多沙柳,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沙柳設置沙障。就這樣,課程步入了正軌,自2019年4月開始,于每年春秋兩季開展。
經過多期課程的實踐和調整,課程內容越來越豐富、細化,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治理荒漠綜合實踐課程體系。康巴什區(qū)第一小學副校長秦焱介紹,春季會帶領四到六年級學生在實踐基地埋設沙柳沙障、紗網沙障等多種類型的沙障,秋季則帶著二三年級的學生采集沙生植物種子。
該校四年級學生白宇涵已上過3次治理荒漠綜合實踐課。每次上課前,他都很期待,在課程前一晚就把面包、火腿腸、水裝進書包。他說:“我們埋設沙障的過程特別累,基地又很曬,一刮風都睜不開眼,但是上課很有趣,我們完成實踐任務后,還能和同學一起做團隊活動。”
如今,康巴什區(qū)第一小學還在校內課程館設置了“紅領巾”治理荒漠展示區(qū),分區(qū)展示沙障、沙漠種子、沙生植物標本,以及實踐課程的照片、學生制作的沙畫。秦焱說,考慮到低年級的學生體力比較差,他們可以先在課程館內學習基礎知識,還可以將基地采集的沙生植物帶到實驗室進行藥水處理、脫水、密封,做成臘葉標本、浸制標本等多種樣態(tài)的標本。
作為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負責人,許平參加了每一期的“紅領巾”治理荒漠綜合實踐課,他觀察到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愛思考、講合作。許平指著課程館內展出的圖片舉例說,有兩名學生抬著一桶10斤重的水,要走1500米才能運上沙坡,他們會想辦法抬得更省力。此外,挖渠、踩坑埋設沙障都需要同學配合,“孩子們在上課中學會了彼此配合”。
“紅領巾”治理荒漠綜合實踐課程是對課堂知識的延伸。許平介紹,實踐課程在春秋兩季進行,全校學生輪著上課,每次大約150名學生,每個班配有兩名老師全程跟著,“老師會結合自己的學科內容在基地進行擴展”。比如數學老師會讓學生計算設置沙障的面積,科學老師會指導學生把沙柳栽種在哪里成活率更高,音樂老師則帶著孩子們在沙地放聲高唱《勞動最光榮》,以此來緩解疲勞、振奮精神。
這門實踐課得到了學生家長的支持和贊賞。許平告訴記者,每次需要運輸機械設備,都是家長開著皮卡車送到基地。該校四年級5班蘇悅涵的家長呂超杰說:“孩子每次回來都會滔滔不絕地給我講他的經歷。從他的介紹中,我了解到孩子們的實踐并不是老師怎么說、他們就怎么做,而是在老師和專家的指導下,孩子們不斷摸索更好的埋障方法,為沙柳成活提供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以確保治沙效果?!?/p>
4年來,康巴什區(qū)第一小學共組織22期“紅領巾”治理荒漠綜合實踐活動、6期實驗室課程,近3500人次參與,埋設了沙柳沙障近200畝、紗網沙障80畝,種植沙生植物近40畝,成活沙柳沙障和沙生植物80多畝,固沙面積達到近400畝。這片飄揚著“紅領巾”的治沙基地,也從一片荒蕪披上點點“綠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石佳 通訊員 王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skhuanb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