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臺灣拼經濟只能“高大上”嗎?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媒體鏈接      2023-08-03 10:00:40

繼幾家重要財經機構下修臺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后,臺當局“主計總處”也終于承認,因外銷衰退與投資不振,的確有“不保二”的情形。但值得注意的是,內需消費表現(xiàn)卻令人有感,特別是藉由“慶典經濟”串連投資的新成長模式,或可為低迷的經濟帶來新曙光。

臺中市就被認為是“慶典經濟”發(fā)威,才讓市長盧秀燕的表現(xiàn)大受肯定,而其運作的關鍵,在于市府通過籌辦大型活動刺激消費,進而吸引外來投資,使之成為強化宜居城市的動力,以提高人口遷入誘因,維持成長。

臺灣地區(qū)長久以來都是采“出口帶動成長”的經濟模式,但重外銷易受國際景氣與需求變化影響,加以近年來“全球化”的內涵丕變,基于地緣政治考慮,歐美均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戰(zhàn)略物資拉回本國生產,使臺灣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大受沖擊。

面對景氣下行,以往臺當局常循凱恩斯主張,以公共投資或建設創(chuàng)造需求來,同時提出更恢弘的高科技產業(yè)推升計劃。只是從2020年到2022年每年有3兆余元(新臺幣)的超額儲蓄現(xiàn)象,即可說明閑置資金找不到投資項目,可見得“高大上”之發(fā)展策略已該改弦更張了。

民進黨當局常言“臺灣經濟成長率重返亞洲四小龍之首”,但沒說的是,只靠半導體的產業(yè)發(fā)展型態(tài),不僅有七成年輕人無法參與,而且一遇外銷逆風就應聲倒地。反觀同時間經濟持續(xù)負成長的香港,為何能在今年第一季強勁回升,從墊底到第一,除了訪港旅客增多外,主要還是金融人才仍在,使其保有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顯然臺灣需要打造第二經濟軸線。

其實臺中市的“慶典經濟”就是個好例子,臺灣除有大甲媽繞境,一年到頭都有精彩的祭典,從元宵放天燈、三月“瘋”媽祖、農歷七月放水燈,連外島的金門都有城隍季,如能再加規(guī)劃使之多元更吸引人,好比納入邊跑邊吃的田中馬拉松,抑或體驗歌仔戲、八家將等傳統(tǒng)技藝,這不就是“廟會經濟”的基礎。此外,在形塑來臺旅游新選擇的同時,亦應通過智能城市裝置,方便旅人隨時掌握繞境進度、人潮密集與否,及食宿服務等狀況,好安排行腳路線,并讓投資者看到有利可圖的前景。

盡管全球化的內涵有所調整,但我們也能用珍珠奶茶風靡世界的經驗,改以“在地全球化”策略,助臺灣主動出擊創(chuàng)造收益。(作者為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員林昭禎/來源:臺灣《聯(lián)合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skhuanb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