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一山一石一豐碑——讀長篇報告文學《向死而生》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2-08-29 12:03:33

  湘江戰(zhàn)役是紅軍長征的壯烈一戰(zhàn),是決定中國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歷史事件。作家曾平標的長篇報告文學《向死而生》(人民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2月),詳盡梳理了湘江戰(zhàn)役的整體脈絡,描繪了紅軍將士拼死奮戰(zhàn)的英雄壯舉,呈現(xiàn)了八桂兒女賡續(xù)紅色血脈、推進脫貧攻堅、實施鄉(xiāng)村振興的當代篇章。這是一部氤氳著浩然正氣的優(yōu)秀紀實文學,引導讀者走進歷史深處,觸摸歲月肌理,感受時代溫度。

  在血與火、生與死、存與亡的關鍵節(jié)點上,歷史總會留下深刻的印記。1934年底,為確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粉碎敵人圍殲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幾萬名紅軍將士血染湘江兩岸,譜寫了一曲敢于犧牲、敢于勝利的英雄壯歌。渡過湘江后,中央紅軍從長征出發(fā)時的8.6萬余人銳減到3萬余人。經(jīng)此一戰(zhàn),紅軍開始在血的教訓中認識到毛澤東戰(zhàn)略思想的正確,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重要基礎。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英雄是一個民族最閃亮的精神標識,也是一個國家最恒久的價值坐標。湘江戰(zhàn)役中浴血奮戰(zhàn)的紅軍將士身上,充分彰顯理想信念的力量。作為后衛(wèi)師的紅34師官兵在師長陳樹湘帶領指揮下,將生命置之度外,英勇殺敵,在中央紅軍身后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血肉屏障,為中國革命保留了“可以燎原”的火種,為紅軍主力贏得長征勝利的希望。這種無畏精神和英雄氣概,是偉大長征精神的鮮明見證和生動寫照。革命理想高于天,橫掃千軍如卷席。長篇報告文學《向死而生》以7個章節(jié)全景式還原80多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血戰(zhàn),既是對湘江戰(zhàn)役紅軍將士的追念與緬懷,也是對偉大長征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作品采用歷史時空和現(xiàn)實情境相互切換的敘事結(jié)構(gòu),運用宏大歷史場景與具體戰(zhàn)斗細節(jié)互相交替的創(chuàng)作手法,秉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寫作原則,將沉積于歷史深處的血色記憶打撈出來,真切表達了八桂兒女對紅軍烈士的敬仰之情。作品以細膩筆觸復原了諸多紅軍將士的英勇形象,如師長陳樹湘斷腸明志、團長韓偉跳崖取義、團長黃冕昌血灑虎形山,等等。

  作者研讀和查閱大量黨史、軍史、革命戰(zhàn)爭史和眾多檔案史籍、文獻資料,包括地方志、文件、報刊、電報、信函等。為了增強作品的可信度和感染力,作者實地尋訪眾多紅軍后人、烈士遺骸收殮人員、遺址遺存保護者、黨史專家以及當?shù)卮迕?,為撰寫作品積累了大量權(quán)威素材。

  “湘桂古道紅軍路,寸土千滴紅軍血;湘桂古道紅軍路,一步一尊烈士身;湘桂古道紅軍路,一草一木一英魂;湘桂古道紅軍路,一山一石一豐碑……”時至今日,桂北百姓依然心口傳頌著湘江戰(zhàn)役中紅軍將士堅貞不屈、誓死抗爭以及與當?shù)孛癖娀茧y與共、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書中深情描寫了鐵匠粟傳諒冒險救助紅軍、蔣姓村民一家五代守護紅軍墓、桂北百姓半個多世紀接續(xù)尋找紅軍烈士遺骸等細節(jié)。

  沒有眾多紅軍將士的勇于斗爭、向死而生,就沒有新中國的山河錦繡、盛世繁華。歷史是一面鏡子,英烈故事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在回眸歷史中重溫不朽精神,不僅僅是致敬先烈,更是磨礪理想信念之基。紅軍將士視死如歸、一往無前、敢于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崇高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發(fā)揚。新時代的長征路上,紅軍將士的理想信念之光,必將生生不息,燭照前進的方向。


作者:劉金祥
文章來源:中國軍網(wǎng)-中國國防報
責任編輯:鄧芳華
軍情熱議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skhuanb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