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山西展出龍泉寺唐代地宮出土的五重寶函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化熱點 > 文化熱點文章      2024-02-28 13:54:14

中新網太原2月6日電 (記者 胡健)山西太原龍泉寺唐代地宮出土的五重寶函6日在山西博物院展出,這場名為“瑞相重光”的展覽是首次將該文物以專題形式展出,其中金棺上的蝴蝶結,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發(fā)現年代最早的蝴蝶結。

龍泉寺唐代地宮出土的五重寶函中金棺上的蝴蝶結。太山博物館供圖

2008年5月8日,太山龍泉寺文管所在修建蓄水池時發(fā)現一座神秘地宮。經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后,認定這是一處佛塔遺址。塔基上部已損毀,中部為以砂石筑砌的地宮,面積約1平方米,地宮石門兩側各有一尊浮雕力士像。

當六邊形的地宮被慢慢打開后,一件石函赫然在內,經考古人員層層揭取,石函、木槨、銅槨、銀槨、金棺,盛唐五重寶函得以重見天日。

“瑞相重光”——太原龍泉寺唐代地宮出土的五重寶函特展6日在山西博物院開展。山西博物院供圖

石函蓋外表刻滿文字,根據銘文可確認,舍利寶函為武周至唐睿宗時期的遺物。木槨由槨蓋、槨身和槨座三部分組成,飾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及供養(yǎng)人、佛足等飾件。銀槨周身還鑲嵌珍珠、綠松石、紅瑪瑙等珠寶百余顆。

寶裝木胎銀槨,周身還鑲嵌珍珠、綠松石、紅瑪瑙等珠寶百余顆。山西博物院供圖

金棺用絲帶捆扎,上系蝴蝶結,這也是中國目前發(fā)現年代最早的蝴蝶結。2020年,太原文保機構與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合作開啟金棺,佛舍利就藏在雙重錦囊中。

據展覽負責人介紹,隨著歷史發(fā)展,由古印度地區(qū)流傳而來的舍利瘞埋現象與中國傳統(tǒng)喪葬思想逐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化特色的舍利瘞埋制度。而使用小型棺槨瘞藏舍利始于唐初,龍泉寺地宮出土的五重舍利寶函為這一時期的重要發(fā)現。(完)

文章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王江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skhuanb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