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一人一生只限用一次 ”?看民進黨打炒房、打假球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評論 > 臺島夜話      2024-07-01 12:15:47

臺島夜話


  作者 靄琳 臺灣特約評論人

  去年,民進黨為了討好青年選民,在缺乏縝密規(guī)劃及配套政策下,倉促推出新版青年房屋貸款,在一片升息浪潮下,該房貸政策享有超乎市場行情的各項優(yōu)惠,但卻被有心人士利用變成炒房工具。

  時隔一年后,臺灣房價猛爆性上漲,房價不僅沒被打下來,反而越漲越高、民怨日深。上周,民進黨只好又推出 “精進政策”,包括新青安貸款一人一生只限用一次,也要求公營行庫加強勾稽比對,找出人頭貸款戶等不合規(guī)貸款戶,盼能亡羊補牢、平息民怨,但當民進黨與建商千絲萬縷的關系擋不住時,打炒房恐怕也只是打假球。

  根據(jù)去年8月上路新青安房屋貸款政策,貸款額度從最高新臺幣800萬元(新臺幣,下同)提高至1,000萬元;利息補貼則有優(yōu)惠利率降1.5碼;貸款期限也由30年延長至40年;寬限期從3年延長至5年,新規(guī)定自2023年8月上路至2026年7月31日。

  上述政策最令人詬病之處在于,貸款額度一口氣增加了200萬元,成為屋主坐地起價的最大底氣,在融資額度松綁的助攻下,一間房屋即便沒漲200萬元,也漲了百來萬。

  其次,融資貸款期限一口氣增加10年至40年,即便是一間新房子,從開始還貸款到還清,房子都已是40年的老屋,合理嗎?若是屋主本人30歲開始借錢買房,卻要到70歲才能還清,符合邏輯嗎?

  第三,寬限期即是只還利息不還本的期間,一口氣延長至5年;投機客當然有漏洞可鉆,索性借個人頭來炒房,還能前5年不還款,每月只繳1萬多元的利息給銀行,接下來就 “囤屋居奇”,坐等房價上漲,日后再高價出售賺價差。

  另外,貸款名稱雖是 “青年購屋”貸款,但真正申請貸款者并未限制年齡,只要年滿18歲已成年皆可辦理。于是乎,只要付極低的利息成本,就不用從自己口袋掏錢,就能拿銀行的錢炒房,就成為這波房價上漲的催化劑。

  辦法一經(jīng)推出,一度因一系列打房政策,加上市場持續(xù)升息趨勢,原本已奄奄一息的房地產(chǎn),瞬間滿血復活。隨之而來的,則是親友借名登記買房的傳言不斷,也有青年上網(wǎng)哀號,才剛18歲成年,都還沒有穩(wěn)定收入工作,就被父母逼著去幫家里購置第2間、甚至第3間房,父母打算靠當包租公謀利,各種亂象叢生。

  雖然民進黨一直聲稱,政策立意良善,可以協(xié)助無殼蝸牛買下屬于自己的房子,且自去年8月以來采用新青安房貸者只有5萬戶,占整體房地產(chǎn)交易比重很小;但根據(jù)央行統(tǒng)計,5月新青安房貸在五大銀行新承做購屋貸款的占比為40.6%,比重創(chuàng)下近8年新高。顯然,從近期房市交易面看,新青安房貸確實在已居高不下的房價趨勢下,又添了一大把柴火。

  為了平息民怨,上周最新的收緊政策是,新青安房貸 “僅限一次”,當優(yōu)惠房貸條件只能申請一次時,一則能降低短期交易的可能性,也減少借人頭給別人用的機率,藉以降低房市交易的熱絡程度,減少房價在買賣交易中被抬高售價的機率。

  另外,財政部也通令貸款銀行要找出 “高危險戶”,例如還款賬戶非屋主本人,就有極大的機率是人頭戶;又或是要求行員逐一去貸款戶訪查,若屋主本人沒居住在此,顯然就是出租獲利,而非 “自住”使用,這些都可以可以勒令其繳還利息差額。

  然而,新青安貸款上路一年來,已經(jīng)簽約完成的房貸戶已有5萬戶,對照現(xiàn)行銀行房貸承辦人員加也不過數(shù)百人,要一筆一筆逐一清查找出違規(guī)使用者,除了難免掛一漏萬,更讓早已吃緊的人力搞得人仰馬翻。但早已被墊高的房價,跌得下來嗎?

  房價越打越高,本質(zhì)來說,這也與打房難免投鼠忌器有關。房價打下來,萬一有人繳不出房貸,銀行出現(xiàn)違約危機,或著建商蓋好了房,但市價卻跌到斷頭,屆時恐怕反而引發(fā)金融風暴。另外,建商綿密的政商關系,如果建商跨了,政治人物也少了金主奧援,樁腳可能就松動了。

  因此,打房只能做做樣子,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在一片升息節(jié)奏下,游資收攏的趨勢中,卻有一條特殊管道,源源不絕的流出低利資金,提供低于市場行情的新青安優(yōu)惠利率,就成了一系列打房政策的最大破口。

  如今,新青安房貸只是條件限縮、沒有取消,超優(yōu)惠低利政策會延續(xù)到二年后的2026年7月31日止。在高通膨環(huán)境下,加上有土斯有財?shù)母畹俟逃^念,房價恐怕易漲難跌,美其名是幫年輕人買房圓夢,實則是推動房價繼續(xù)上漲,受薪階層想要去追房價只會越來越吃力。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skhuanbao.cn